學習儒家文化,第一章第一篇,就是夏商周時期的禮樂文明。三代有一個共同的特點,那就是禮。
左傳定公十年疏云:中國,有服章之美謂之華,有禮儀之大故稱夏。華夏,就是衣服很美,很講禮儀的一個民族。因此,中國自古就被稱為衣冠上國,禮儀之邦。
很可惜,從西周開始,中國就開始進入禮崩樂壞的時代,雖歷經春秋戰國諸子百家的恢復,但終究與當初禮儀之邦有一定的距離。
時間跨越千年從漢唐至宋明,至滿清,民國,文革,現代。今天的中國,與當年的衣冠上國禮儀之邦相距十萬八千里。
從衣冠來說,占中國96人%口的漢族人成為一個世界上最大卻沒有民族服裝的奇怪民族。仿佛是象美國一樣兩百年前從石頭縫里蹦出來一般。在各種重大禮儀場合,中國女人都穿著源自滿族的旗袍,高高露著大腿,或穿自來自西方的禮服,低低露著酥胸。
在各種本應莊嚴神圣的時刻,比如說十八歲生日,本應該是及笄或加冠的時刻,現在卻只有吃吃喝喝的生日PARTY,而執子之手與子偕老的婚禮,更是成了各種逗笑、無聊游戲的場所,開筆禮,拜師禮,祭禮等各種傳統禮儀更是幾乎失傳。
現代社會,有必要在一些重要場合復興傳統禮儀。以婚禮為例,現在市面上所見到的中式婚禮以喧鬧搞笑為主,服裝是源自滿族的瓜皮帽小鳳仙,正是因為從美感和從禮儀上都平淡庸俗。現代婚禮漸漸成為西式婚禮的天下。
但是,放眼全世界,絕大部分國家的年青人都會穿著民族服裝,按傳統禮儀舉行婚禮。有著五千年文明史的國家卻被他人的婚禮文化所同化。
這種時代背景下,復興漢式婚禮,是我們每個熱愛傳統文化熱愛民族文化的人的共同追求。
《禮記》有云:“婚禮者,將合兩姓之好,上以事宗廟,而下以繼后世也,故君子重之。”大意是講婚禮讓夫婦二人經此而合為一姓,對上告慰列祖列宗,對下繁衍子嗣,所以是當之無愧的“禮之大禮”。
在華夏民族的傳統中,漢式婚禮被視為禮樂文明的根本所在,被視為人倫關系和社會秩序的起點,被視為人與自然陰陽相和諧而化生萬物的本源。
漢式婚禮,正是為著追本溯源,傳承華夏文明。新人身著漢民族傳統婚禮服裝,按華夏傳統禮儀舉行婚禮慶典。
婚禮的婚,原來是沒有女字旁的,黃昏的昏,因為那時的婚禮都是在黃昏時舉行而得名。
古人重的是夫婦之義與結發之恩,并不認為這是一件可以喧鬧嘈雜的事情。
有人把古代昏禮比做夫妻的結義,真是得其奧妙所在。
在安靜的細致的儀式中有一種震撼人心的力量。
那才是真正的儀式,真正優美而偉大的漢文明。
漢式婚禮,決不是現在世面上所見的一般中式婚禮的禮儀,現在所謂中式婚禮有以下核心流程:跨火盆,跨馬鞍,射三箭,交杯酒,三拜。
其中,跨火盆源自于薩滿教的火神崇拜,射三箭和跨火盆一樣,是正宗的滿族婚俗。而中式婚禮里用的交杯酒是西式的交杯酒,與中國古代的合巹交杯是完全兩個概念。
我們來看一下真正的中國傳統婚禮,為了區別一般的中式婚禮,現在被廣泛稱為漢式婚禮的核心禮儀吧:
沃盥(guàn),就是洗手。華夏民族十分注重典禮的清潔,在舉行重大典禮之前都要凈手、潔面,象征整個儀式的純潔莊重。
共牢禮,牢,指牲畜的肉。共牢,指夫妻兩同食一個牲畜的肉,新人同席而坐,同席而食,以示夫妻從此要在一個屋檐下生活,將攜手共度一生。
在共牢禮時,新人進食的食物共有臘肉、燉豬肉、魚三種肉,另有肉醬和肉湯,以及谷物,谷物選用的是小米飯,和大米飯,并于兩側陳列肉醬,豆醬,菜醬和醬油。
共牢禮儀式會重復三次,象征生活的平淡、瑣碎,表示夫妻二人要在今后的點點滴滴中一同攜手走過。
合巹禮,合巹禮,就是指夫妻共飲交杯酒。真正的交杯酒是指喝到一半后交換酒杯,以含蓄優雅的儀式共喝一杯酒,寓意新人同尊卑,不分你我。巹,指一剖兩半的葫蘆,葫蘆的瓤是苦的,酒是甜的,以示同甘共苦。喝完后將酒杯合二為一,用絲線纏繞,寓意夫妻二人合為一體,永結同心。
同牢合巹,是傳統婚禮中最具有社會意義的環節,是每對新婚夫婦行婚禮時必不可少的儀式。
除了以上核心環節,還有解纓禮、結發禮,執手盟誓之禮。
婚姻不僅是花前月下,海誓山盟,而是相濡以沫,白頭到老。即使辭章華麗如?菔癄,地老天荒,都敵不過這一段平淡卻深沉的承諾:
死生契闊,與子成說,執子之手,與子偕老。
從今天起,無論是生死離合,我都與你約定好,讓我握著你的手,我要與你一起慢慢變老。
這樣的禮儀,才是真正華夏傳統禮儀,它帶著深深的儒家文明的烙印。我們從婚禮中就可以看出一個禮儀之邦的風范。
作者:蕾蕾老師
|